(相关资料图)
日前,在安徽省五河县大新镇府台村,记者看到汩汩清水顺着水渠流向稻田,栽插的秧苗形成连片的新绿,田野间焕发出勃勃生机。
“这一片以前全是旱地,只能种小麦、玉米。后来建了一批灌排设施、引水沟渠,水进得来、出得去,旱地成了水田。村民种水稻,一亩地能增收800多元。”府台村党总支书记王红星说,村里自2020年实施“旱改水”项目以来,目前已有18户农民受益,平均每户每年增收4000多元。
“近年来,结合引江济淮、怀洪新河灌区工程等重大水利项目,蚌埠市组织实施‘旱改水’项目12个、面积10.69万亩,亩均粮食产能增加8%。”蚌埠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土地平整工程、灌溉与排水工程的实施,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也促进了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
在五河县小圩镇大王村,近500亩“稻渔连作”田里的水稻秧苗长势良好。该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小圩管理所工作人员董言香向记者介绍,以前这里是连片的水塘,农户全部进行虾蟹养殖。在巡查中,工作人员发现这一带土地类型和自然资源部公布的卫星遥感影像图不符,经过与数据库反复比对,最终确定这一带近500亩沟塘应为耕地。
“整改任务必须完成,老百姓的利益也不能损害。”五河县多部门对周围环境反复考察,并与养殖户进行协商,最终确定大王村近500亩养虾蟹的沟塘恢复为“稻渔连作”的耕地。
“以往只能靠养殖虾蟹营收的农户,如今又多了一项水稻收入,大家都很高兴。”董言香说。
“动态巡查+图斑核查”“地面+空中”的立体式监管体系格局,为保护耕地筑起一道“防火墙”,也为早发现、早处置各类自然资源违法违规行为提供了坚强保障。
安徽省蚌埠市坚持完善建设用地审查、审批机制,严格节约集约用地审查,控制建设占用耕地。去年,蚌埠市共找回不合理流出耕地3.55万亩,蚌埠民用机场等15个重大基础设施项目节约占用耕地约1846亩;蚌埠市新增耕地备案批复5355亩,完成率103%,数量和完成率均居全省第2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