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创新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要积极推进中医药科研和创新,注重用现代科学解读中医药学原理,推动传统中医药和现代医学相结合、相促进,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优质的健康服务。2023年4月16日,在西安举行的第十届中西医结合血管病学大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张运、陈香美、吴以岭教授,美国德州大学西南医学中心艾力克·皮特森(Eric D Peterson)教授等国内外权威中西医专家齐聚大会,围绕中医药重大理论原创——脉络学说指导血管病变防治的最新进展和科研成果展开深入学术交流,一致认为微循环障碍是心脑血管病发生和加重的核心机制,防治心脑血管病就要解决微血管病变难题。
(资料图片)
国内外权威中西医专家齐聚大会,共同探讨血管病变防治新成果
在开幕式上,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会长陈香美院士致辞时指出,吴以岭院士团队完成的“中医脉络学说构建及其指导微血管病变防治”研究,用循证医学证据证实中医药治疗慢病的疗效,用基础研究现代科学的方法去阐释为什么有效,为慢病防治提供了中西医结合方案,得到了国内外医学界的公认,对减少我国卫生经济压力和减轻家庭社会负担有着划时代的意义。
陈香美院士在开幕式上致辞
在大会主旨报告环节,艾力克·皮特森(Eric D Peterson)教授强调,通心络胶囊是一种复方中药,既往开展了很多动物实验、体外实验、临床试验,证明了该药在急性心肌梗死方面的疗效,可以减轻急性心肌梗死再灌注后的心肌无复流、再灌注损伤,缩小心梗面积。由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杨跃进教授主持完成的“通心络胶囊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心肌保护3797例循证研究”是一个高标准的随机、对照、双盲、多中心临床试验,设计过程非常严谨,结果证实通心络是一个非常安全有效的药物,可显著改善中国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尤其是减少心源性死亡和严重并发症方面效果显著。该研究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研究,期待通心络研究能推广到世界其他国家和人群。
美国德州大学西南医学中心艾力克·皮特森教授在会上作主旨报告
微血管病变是心脑血管病发生发展的关键因素
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发布的《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21》显示,目前我国心血管病患病率处于持续上升阶段,心脑血管病的患病人数约为3.3亿,致残率和致死率长期居高不下,每5例死亡中就有2例死于心血管疾病,给社会和家庭造成沉重的负担。
研究发现,心肌梗死、心律失常、心力衰竭、急性脑梗死、糖尿病肾病等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的发病机制都是微血管损伤,同时微血管病变是全身系统性病变,在心脑糖肾这类重大疾病发生、发展过程当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目前临床疗效难以提高的关键因素,也是国际医学界临床治疗的难题。
吴以岭院士在会上作题为《中医脉络学说构建及其指导微血管病变防治》的学术报告
面对微血管病变这一难题,吴以岭院士带领科研团队依托两项国家“973项目”,完成了“中医脉络学说构建及其指导微血管病变防治”研究,从微血管角度阐述了心血管疾病的发病机制和有效治疗途径。该研究分别从理论、机制、临床三个方面获得重大突破,曾荣获2019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也是该年度医药卫生领域唯一的一项一等奖。
首次系统构建脉络学说指导微血管病变防治,属重大理论原创
围绕微血管病变这个国际性难题,结合心、脑、糖这些重大疾病,吴以岭院士团队在中医学术理论上做出了重大的创新。吴院士团队溯源探流,依托两个“973项目”系统构建了脉络学说,指出脉络是从血脉分支而出,运行血液,渗灌濡养全身的网络系统,包括了小血管、微血管、微循环;并提出脉络学说的核心内容——营卫理论:营在脉中、卫在脉外,营卫不通、血凝不流,血脉相传、壅塞不通,损其心者、调其营卫,揭示了脉络病变的发生发展规律和治疗原则。运用营卫理论分析2000多年来治疗血管病变的2487首方剂,其组方完全符合调营卫气血的用药规律,创新中药通心络胶囊、参松养心胶囊、芪苈强心胶囊的组方就体现了这一学术思想。
吴院士团队围绕微血管病变是心脑血管病临床疗效难以提高的关键,也是难以突破的国际性难题,同时结合脉络与血管的结构和功能的同一性,提出“孙络-微血管”是中西医研究微血管病变的理论结合点和治疗突破口。“973项目”专家组验收评价意见认为:“脉络学说营卫理论形成了指导微血管病变性重大疾病防治的新理论,属于中医药学术研究的原创成果。”
通络保护微血管是治疗心脑(糖)肾临床重大疾病共性机制
中医脉络学说首次提出营气与血管内皮、卫气与外膜及神经体液调节功能相关性,较目前主要从血管内皮研究更全面深刻地阐明了血管病变“由外至内”和“由内至外”发病规律,首次揭示“孙络-微血管”复杂网络病变规律及通络干预效应。
吴以岭院士指出,“我们十多个课题组从2005年开始研究,对3.3万多条研究数据进行分析,揭示了微血管病变是一个包括微血管内皮细胞为核心和启动因素,血液成分、神经体液调节共同参与,心、脑、肾这些脏器细胞结构功能损伤的多维时空、动态演变的复杂网络病变规律。”
实验证实,通络改善微血管血流灌注是治疗心、脑、(糖)肾重大疾病共性机制。因为保护了微血管,就改善了心、脑、肾的微循环的组织血流灌注,保护组织细胞,改善脏器功能,从而减轻临床病情。
吴以岭院士说:“我们围绕三个通络治疗心血管病的中成药——通心络胶囊、参松养心胶囊、芪苈强心胶囊开展了大量研究。通心络胶囊可保护缺血心肌微血管,保护心肌灌注单元和心肌细胞,保护脑缺血区微血管,保护血脑屏障,保护神经细胞,治疗缺血性心脑血管病;参松养心胶囊治疗心律失常,也能改善心肌微循环灌注,保护缺血性心肌微血管;芪苈强心胶囊是治疗慢性心衰的药物,同样可以保护缺血心肌微血管,保护心肌细胞,抑制心室重构,改善心功能。”
国家“973”计划验收专家组一致认为:“取得中医药治疗微血管病变重大突破”。
循证研究证实通络药物可解决国际医学界临床重大难题
吴院士团队采取完全符合国际标准的随机、双盲、多中心、安慰剂平行对照的临床循证医学对通络药物通心络胶囊、参松养心胶囊和芪苈强心胶囊开展了一系列研究。
张运院士在会上作题为《通心络抗动脉粥样硬化新机制》的学术报告
结果证实,通心络胶囊不仅可以稳定易损斑块,减少血管事件发生率;而且可以显著提高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达20%,可以显著缩小心肌梗死面积,改善心功能,发挥上述疗效的关键机制就是保护心梗缺血区微血管,改善缺血区微血管血流。因此,该药被列入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发布的《急性心肌梗死中西医结合诊疗专家共识》,中华医学会发布的《冠状动脉微血管疾病诊断和治疗的中国专家共识》《冠状动脉痉挛综合征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以及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围手术期心肌损伤中医诊疗专家共识》等专家共识。
关于心律失常的研究证实,参松养心胶囊治疗室性早搏的总有效率优于美西律;治疗阵发性房颤的疗效与普罗帕酮相当;对于缓慢性心律失常也有显著疗效;治疗室性早搏伴心功能不全循证研究证实可减少室性早搏的同时改善心功能,为这一临床难题提供新的治疗药物;参松养心胶囊治疗窦性心动过缓伴室性早搏循证研究证实在减少室早的同时提高心室率,填补了快慢兼治、整合调律药物治疗空白。该药的作用机制也与保护心脏微血管有关。参松养心胶囊被列入中华医学会、国家卫健委颁发的《室性心律失常中国专家共识》《心房颤动:目前的认识和治疗建议》《心律失常合理用药指南》及“十三五”规划教材《内科学》。
关于心力衰竭的研究证实,芪苈强心胶囊可以降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改善心功能,提高左室射血分数,增加心衰患者6min步行距离,减少复合终点事件发生率,在西医国际标准化治疗基础上明显提高临床疗效16%,其机制也是保护心脏微血管。《美国心脏病学会杂志》编辑部评论:“让衰竭的心脏更加强劲——中国传统医学给我们的启示”,而且这一研究被评为该杂志年度学术亮点;《自然》心血管分册给予肯定性评述,《新英格兰杂志》副主编安东尼教授评价:芪苈强心临床研究取得了非常鼓舞人心的结果。也正因为如此,该药被列入中华医学会《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中国扩张型心肌病诊断和治疗指南》。
创立了“理论+临床+新药+实验+循证”一体化的中医学术创新与转化新模式
脉络学说构建及其应用研究传承中医血脉理论的论述,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坚持以中医为主体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研究原则,系统整理历代医家关于血脉及脉络理论的相关论述,厘清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结合临床实践及现代多学科知识对其科学内涵加以诠释,提出新的理论假说,以“源于临床、基础研究、指导临床”和“整体设计、分部求证、系统整合、突出创新”为指导思想,发挥气血相关的脉络学说理论特色,围绕血管病变的共性病变环节和微血管损伤的共性发病机制,阐明了血管病变的病理演变和通络药物干预的效应规律,通过数据汇总分析将假说上升为理论,建立了对血管病变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脉络学说,提高了血管病变,尤其是微血管病变的治疗水平。据悉,每年有数千万患者因为服用这些药物而受益,社会效益明显。
围绕“中医脉络学说构建及其指导微血管病变防治”项目,国家“973”计划专家组称:“本研究创立了‘理论+临床+新药+实验+循证’一体化的中医学术创新与转化新模式,中医传统理论创新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产生重大原创成果,为中医药传承与创新发展做出了示范。”
中医药学包含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实践经验,是中华文明的瑰宝,脉络学说的系统构建在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的基础上,传承精华,守正创新,推动了中医药和西医药的相互补充、协调发展,成为中医药现代化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