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男生钱宇轩是上海实验学校初三学生。他从毛毛虫的爬行姿态中得到灵感,花了一年多的时间自学编程、自学建模、自己去找老师一次次攻克技术难题,做出了一个越障机器人。在一些人看来,这个“毛毛虫机器人”并不算太成功,因为在科创大赛中只获得了三等奖,但是在小钱眼中,那段不断萌发灵感,不断寻求突破的时光,是整个初中阶段最珍贵的收获。
在学业任务繁重,青少年科创活动也越来越“卷”的今天,有多少孩子能像小钱一样,忘记功利的结果,享受探索的乐趣?童年的好奇心和想象力是否有“保鲜剂”?日前,在中国教育学会科创教育协作体和上海师范大学基础教育集团举办的“好奇心、想象力、探究欲”——科学教育与创新人才早期培养圆桌论坛上,来自上海市实验学校和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两所国内名校的老师,进行了一场“南北对话”。
上实科技总指导裴明认为,学校从小学到高中一贯制的培养体系和弹性学制的设计,给孩子腾出了参与科创活动,发现兴趣的空间。让他引以为傲的是,学校初中部500余名学生中,有80余人参加了上海市青少年创新大赛活动,还有不少孩子人工智能、数学建模的活动中投入了相当多的热情。“我们的科技节是连续不停地进行3个月,将近一个学期。这三个月当中,每一个班、每一个学生,都要参与。”裴明认为,正因有了广泛的普及和丰富的项目选择,不同兴趣的孩子有了体验和发现自己的机会。老师们也鼓励学生利用课前课后各种“碎片时间”,将一个大项目化整为零,“小步走”推进。记者了解到,在上实,学校建设有一幢5层楼的社团楼,为学生丰富的社团活动提供了课外学习的平台。注册科技社团15个,包括科创社、FLASH、安卓应用软件设计(APK)、Pascal、电子杂志、细胞社、蔬菜种植、拼图社、美工社、理科实验社、汽车驾驶、生命科学社、数学爱好者、创意机器人、模联社、电视台等,参与人数约500余人,占学生总人数的1/3以上。社团由学生组建,教师参与指导,外聘项目专家,学生自主管理。
“问小学生有没有想当科学家的,大家争先举手,你看到他眼里那种光芒。跟初中生聊起这个话题时,明显感觉他眼里的光已经黯淡了一些。年级越往上,有些同学开始在课上刷作业……”人大附中研学科技教师徐乾坦言,如何保护学生的好奇心,确实是一个所有老师都要面对的共性难题。对于高中生而言,老师们必须让学生明白学习的目的到底是什么,通过价值观的引领,让他明白自己努力的价值所在。
徐乾介绍,人大附中针对不同学生的发展方向和素质禀赋,构建人文、数理、科技、艺体等不同类别的学生培养规划,以帮助每个学生实现个性化发展。例如:学校通过智慧校园的记录数据,结合学科潜能测评、学生兴趣测评和能力测评,为学生提供个体画像,辅助学生进行自我定位和自主选择。学校也开发了一系列涵盖“科学方法训练、科学表达交流、科学文献写作”等内容的高级科研指导课程。在每次开放交流的课堂上,都有3~5位来自高校或科研机构的教授、博士前来参与指导。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视野逐渐被打开,兴趣也慢慢被激发起来。
新民晚报记者 陆梓华